“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可以重点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念一变天地宽。“两山”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
践行“两山”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与财富、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关系,在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上、美丽建设载体模式上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上不断创新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也就是一定行政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在核算期内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产业,实现环境与发展协同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互关联与匹配。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同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态经济体系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构建现代化的生态经济体系,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和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三、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两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的基础之策。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战化、具体化的考核指标,也是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生态禀赋与文化特色,真正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主轴的新坐标、新动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生态与经济结合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从实践角度看,循环经济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生态价值。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循环经济步入法制化轨道,这是继德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三个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简称“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强调,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低碳根基,助力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截至2024年,中国循环经济市场规模达到了40774.40亿元,同比增长13.10%。
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中国经济时报》根据人机对话模式分析,在“十五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多维度政策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双评价”(资源产出率、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考核体系、实施工业领域“无废工厂”建设工程、建设全国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与碳足迹核算系统、探索“再生资源凭证交易”,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高效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
面向未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两山”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乡协调发展的完整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科学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综合效益,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